長安汽車入股華為車BU,轟動業(yè)界,“日后汽車行業(yè)的火車頭”、“下一個博世”、“中國版博世”等贊譽之詞不絕于耳,長安汽車股價一度漲停。但凡事都有另一面。
導語——車市熱點問答(第264期)
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 何侖
長安汽車入股華為車BU,轟動業(yè)界,“日后汽車行業(yè)的火車頭”、“下一個博世”、“中國版博世”等贊譽之詞不絕于耳,長安汽車股價一度漲停。但凡事都有另一面。
問:您怎么看“下一個博世“這種說法?
答:人家就這么一說,你就那么一聽,不必認真。車BU和博世可比性不大,博世是一家私人企業(yè),跟整車生產企業(yè)也沒有半毛錢股權關系,而車BU未來的第二大股東——長安汽車是中央國有控股的整車生產企業(yè),所以,在股權結構上,二者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論。和車BU有點相似的零部件供應商是愛信,不同的是豐田是私企,而且只占愛信23%的股份,而長安汽車將占到車BU的40%。股權結構的不同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企業(yè)發(fā)展路數的不同、商業(yè)模式的不同、發(fā)展結果的不同。不管怎樣,我們希望未來的車BU比博世或愛信更牛。
問:有媒體把沒有或拒絕與華為合作的大牌車企捋了一遍,從上汽到廣汽,從比亞迪到吉利、長城,對它們是不是在吃后悔藥特感興趣。還有專家說,還會有很多其他企業(yè)入局車BU,是深度還是淺層次合作最后要看華為提供什么了。給人感覺車BU忒牛,炙手可熱。您怎么看?
答:我個人認為,長安入股車BU主要是兩家企業(yè)之間的事,還會涉及此前就有合作關系的車企,如賽力斯,北汽新能源、奇瑞等。非把一些不相干的大牌車企扯進來沒大意思,有炒作之嫌。
實際上,也有觀點認為,因為虧得厲害,而且還要避免美國進一步打壓,車BU已經是個燙手山芋,華為把它甩了出來,長安不過是接盤俠而已。
無論怎樣,我感覺車BU還不至于那么香,那些大牌車企都有自己的小九九,都想盡可能把命運攥在自己手里。你車BU的股份中長安都占40%了,你既不是博世,也不是愛信,我們還湊什么熱鬧,非要成為你的小股東,或者讓你來配套我們的車,給競爭對手長安汽車做貢獻,還要冒被美國打壓的風險?這是一般的常識和商業(yè)邏輯問題,沒那么復雜,更沒那么抒情。
問:最近有個短視頻挺火,標題是“車企紛紛入股華為,被余大嘴罵醒了”。車BU董事長余承東在里面把那些選擇與車BU合作的車企包括國企央企貶損了一溜夠,說他們這也不行,那也不行……只有和車BU合作一條活路,說這是正常人的智商,連這也想不清楚就是腦子有問題了。聽起來像是大忽悠?
答:余承東是不是在忽悠,我不敢說,因為沒有聽到前后文,視頻只有短短1分鐘。但視頻標題的確涉嫌忽悠。說“車企紛紛入股華為”,可除了長安汽車外,還有誰?后半句是“被余大嘴罵醒了”,這話也很成問題。你一方面“歡迎中國有實力的車廠,比如一汽”等入股,另一方面又說與你合作的車企啥都不行,只能與你合資求生,我要是一汽這類有實力的企業(yè),就會感到左右為難:入股你吧,你說我啥都不行,自己還渾然不知,還是“被余大嘴罵醒的”;遠離你吧,就說我腦子有問題,缺乏正常人的智商。這可咋辦?
總之,我看這段視頻似乎是在強調車BU有多牛,像是要忽悠人速來合作,但把人當傻瓜一樣呼來喚去的,又像是要把人趕走,這可不是好辦法。
問:有媒體注意到,華為只邀請車企入股車BU,避開了非車企投資人。這是為什么?
答:在選擇投資人的問題上,華為其實很明白,挺有譜的。余承東年初曾經很直白地說,新勢力車企為了市值和自己控制不會選擇華為;國際巨頭因為外在政治因素不會選華為;傳統(tǒng)車企中一線大廠怕失去“靈魂”的也不會選華為。
他說的都是車企。但“國際巨頭”里除了車企外,還應該有風投等非車企投資人。換位思考一下,這類投資人會想,你是美國打壓的頭號對象,未來這種打壓還有可能更加嚴厲、擴大甚至擴散,投資給你,我冒得起這個險嗎?
最近,有報道說,中東多家財富基金因與中國的關系受到美國更嚴格審查,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(CFIUS)正在對今年的數宗數十億美元的交易進行評估,擔心它們可能引發(fā)國家安全風險。這更增加了國際資本的擔憂和警覺。
至于國內的非車企投資人會怎么想,那就沒譜了。
問:看來您并不看好車BU的未來?
答:不對,只是現在捧殺的、炒作的太多了,我覺得應該降降溫,提醒人們注意事物的另一面。
車BU要想做大做強,目前看來技術上問題不大,關鍵是要解決合作伙伴問題,無論是合資,還是供貨,實現規(guī)模經濟,來攤銷智駕、智艙開發(fā)的巨額成本,扭虧為盈。那些實力不夠強的車企,如果要在未來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分一杯羹,投資車BU或與其建立穩(wěn)定、劃算的供貨關系,應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,但前提是,你沒打算進軍美國、歐洲這類政治敏感的市場,還有,車BU能可持續(xù)地搞到更先進的芯片。
10-21
09-26